文|冯彪
编辑|刘鹏
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方案》共提出25条举措,包括优化收费模式、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提升行业服务投资者的能力等重点内容。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认为,《方案》坚持以投资者为本,要求行业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并贯穿于公司治理、产品发行、投资运作、考核机制等基金运营管理全链条、各环节,实现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
完善“关键少数”考核
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整体上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总规模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去年底的33万亿元。其中,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从2.3万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权益类ETF突破3万亿元。
但是,近年来,受股市波动等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前两年,部分权益类基金出现了一定亏损,公募基金行业中也暴露出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等问题。
在李一梅看来,针对上述问题,《方案》一方面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推动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勤勉尽责,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另一方面,调整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等“关键少数”的考核,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具体来看,李一梅认为,《方案》引入净值增长率、基金利润率、盈利客户占比等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行业过度聚焦规模的短视主义倾向,这有助于提升公募机构的审慎性,引导在基金发行、持营阶段更积极的结合市场状况主动控制规模,增强行业自发的逆周期调节能力。
突出投资者最佳利益导向
投资者为本是纲,纲举方能目张。李一梅认为,《方案》要求基金公司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经营理念,并从产品、考核、投研等制度建设上,更加突出投资者最佳利益的导向。
具体来看,一是系统改革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同时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着力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防止出现重规模、轻回报的经营倾向,避免片面追求规模,不重视投资者的回报。《方案》有关薪酬的业绩挂钩安排,致力于促进公募机构、持有人的内外部评价趋于统一。
二是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研究推出更多与基金业绩挂钩、投资者回报绑定、鼓励长期持有的浮动费率基金产品,不仅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选择,也激励基金经理更好地为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
截至2024年底,全市场自2013年以来成立的浮动费率基金共有59只(不考虑REITs和集合资管计划转型而来的公募基金),总规模达714.81亿元,涵盖与持有时间、规模、业绩挂钩等类型,已经成为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重要试验田。
三是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制度,引导基金公司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方案》突出增强基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针对风格漂移、货不对板等问题,要为每只基金设立清晰的业绩比较基准,作为衡量产品真实业绩的尺寸,避免产品投资行为偏离名称和定位,同时,建立公司自身全方位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三年以上中长期考核权重不低于80%,提高产品长期收益。
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者获得感,《方案》还将稳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合理调降公募基金的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