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夫: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

2025-07-11 来源:新浪财经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意见领袖 | 付一夫

提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信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的香港,它们不仅有着超群的综合实力与深远的影响力,更拥有极为发达的商业,诸如第五大道、牛津街、香榭丽舍大街、银座、中环等众多商圈,处处名店云集、大牌汇聚,这几座城市也因此而成为全球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消费圣地。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发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早在2016年3月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而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利用5 年左右时间,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彰显出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需知,城市是居民生活工作的“根据地”,亦是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形势下,为了助力促消费、扩内需的实现,迫切需要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消费中心城市,以此来带辐射带动周围区域以及全国的消费增长与经济发展,而厘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充分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探索适宜的发展路径也便成为了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解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家主要都是从生产的角度探索城市聚集产生的原因以及规模经济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的政策建议也主要集中在如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上,却鲜有人基于消费的视角去挖掘城市发展的逻辑。

2001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发表了论文《消费城市》,开创了现代消费城市理论的先河。在他看来,人均收入的上涨激发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提升了消费档次,而时间机会成本的增加又使得人们愿意选择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再叠加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结果便是人们对于城市消费需求的增加,城市的消费功能得以凸显。他还指出,城市发展的未来在于消费者,消费者选择定居于某些城市中,其重要原因是城市的消费机会而非生产能力驱动。

而后,随着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现代消费城市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这里不妨用关键词分解法来界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国际”,明确了城市消费服务功能的空间尺度,即不局限于本地与本国,而是扩张到全球,面向的是全球消费者;

(2)“消费”,明确了城市的功能属性,在这里,消费的范畴不仅包括个人消费产品,还包括政府提供的城市安全、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消费产品;

(3)“中心”,明确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地位,凸显出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重要性,具有较强影响力。

基于上述界定,可以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界定为:消费成为城市发展的集聚向心力与核心驱动力;在全球化大势下,可以有效满足本土及境外居民生活性消费,既包括个人消费,也包括对于安保、教育等公共服务消费;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和消费创新引领能力,通过消费集聚人才,推动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核心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激发城市活力。

这便意味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绝不仅仅是大众认知中“美食购物城”那么简单,而是具备丰富的产业维度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参考有关消费理论,并结合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香港等消费型国际大都市的共同特点,可以归纳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实力雄厚,开放水平较高。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然是国际大都市,而雄厚的经济实力则是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在消费领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这样才能拥有足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而集聚国际性的高端消费资源,如各大知名消费品牌及其总部等等。

第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拥有发达的服务体系。

丰富多样的服务和消费产品是消费城市的基础,而发达的文化、休闲、娱乐产业亦是消费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注重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即依托发达的服务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在满足本国消费者对国际化、高品质、时尚性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能广泛吸引和汇聚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为其提供多样化、有特色、便捷性的选择。

第三,具备连接全球的交通、信息、物流设施体系。

这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要有发达的交通、信息和物流设施,这样才能将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和供给市场紧密连接起来。

第四,城市宜居宜游性较高。

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善的国际标准型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安全的城市发展环境,同样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表现;换言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同时还是典型的居民和游客友好型城市。

第五,是全球优质资源的集聚地,拥有突出的消费创新和引领能力。

凭借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往往是全球著名消费品牌及其总部集聚的地区,也是一国对外集中展示和输出本国特色品牌、消费文化的门户。此外,良好的消费环境还能吸引各地的创意人才,反过来激发出城市创新发展活力,推动城市的持续繁荣。从这个角度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放眼海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不尽相同,各个城市采取的发展思路和现实路径自然也有所差异。不过,这当中依旧有不少共通的做法值得参考借鉴,而这些很可能也就是接下来其他城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以吸收采纳的现实路径。在此笔者尝试给出四点建议。

第一,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能够吸引周边地区乃至其他国家的众多消费者专程来此购物花销,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电商行业已经颇为发达的当下,很多外地消费者似乎并无必要专程赶到某个城市进行消费,线上下单即可买到所需消费品,而传统的“消费中心城市”概念仿佛也正在受到挑战。

然而换个角度看,即便电商行业已颇为成熟,但诸如香港、迪拜等城市每年依然能迎来大量来自不同地方的消费者,二者并没有因为电商的便利而失去其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这其中,最大的“奥秘”便在于旅游业。

一方面,旅游是最为典型的体验型经济活动,天生带有出行和聚众属性,游客只有亲身经历感受才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旅游业不仅涉及到餐饮、酒店、交通、景区景点、商超、娱乐设施等诸多领域,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等其他配套产业部门,任何一个领域都与消费密切相关。

因此想要吸引更多的外地居民专程来此消费,发达的旅游业不可或缺。各地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充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打造更多符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旅游线路及产品;培育夜游景点和特色体验项目,不断丰富夜间文旅消费内容和服务;加快文旅类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景区、度假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游“美丽经济”等等。

第二,提高消费载体建设,丰富商品服务供给。

彰显国际时尚与历史人文特色,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此各地应高度重视核心商圈的建设发展,并在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商业街区保护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同时支持借助一系列国际时尚主题活动来提升商圈及整个城市的影响力,将商圈从单纯的购物场所转变为集体验、社交为一体的活动中心。

与此同时,各地还着力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引导优质消费资源加快集聚发展,提高高端品牌的投放首位度;加快智慧商圈的探索步伐,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业态,探索新模式,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依托各地资源禀赋,着力建设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和个性化旅游产品,支持夜经济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深入融合,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为消费者带来物超所值的体验感,等等。

第三,营造舒适放心的消费环境。

各地应继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让广大消费者买得放心。具体可以考虑健全守信“红名单”、失信“黑名单”等机制,对信用风险等级较高的市场主体要提高商品抽检频次,并及时向公众提示消费预警,对于制假、售假、虚假宣传、投机等破坏诚信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此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好市场秩序;还应充分发挥消费者组织作用,加强消费维权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消费环境安全度和消费者满意度。

另外,放眼全球,大多数消费中心城市都是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而“生态宜居”本身就是在给消费者营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消费”,其范畴不仅包括个人消费产品,还包括政府提供的城市安全、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消费产品,人们聚集到城市,很大程度上是注重城市提供的有利于人力资本提升的优质公共服务及消费品。为此,各地应当继续完善城市规划布局,着力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和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优势,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城乡绿色景观建设,使得城乡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同时在教育、医疗、城市安全等方面不断优化,增强城市人文生态综合魅力。

第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城市品牌形象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有了强势的品牌就可以决定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城市也是一样,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魅力和文明程度,还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外地游客以及投资人的“金字招牌”,将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正因如此,全球许多发达城市都极其注重形象宣传,不断开发利用城市品牌形象这笔无形资产,消费中心城市自然也不例外。

就我国而言,部分城市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风景名胜、坚实的经济基础、雄厚的科教实力等优势,目前在城市品牌形象方面现已形成了一定气候,下一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上来。这便需要各地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和承接各项国际性的会展、赛事、论坛等,并学习发达国家会展等项目的标准与品质,大力拓展海内外知名会展组织机构的联系及合作渠道,增强当地企业承接国际大型活动的能力。此外,还应支持当地企业和品牌“走出去”,尤其是对积极培育本土品牌,对潜力型、创新型企业予以政策支持,不断提高其区域及国际竞争力,强化海外市场对于企业以及城市的品牌形象认知,等等。

(本文作者介绍:星图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专注研究消费零售、数字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

【责任编辑:沈世乔】
转载请注明来源:财信网(财信中国)
付一夫: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