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巨化中心,救援人员正在训练。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摄
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成为“最前一道防线”?
——————————
“城中村”和老旧小区的安全生产治理,是基层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也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是基层治理的一个“老大难”,也是一道“必答题”。即使做了20余年社区工作,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三衢社区党支部书记余海雁仍坦言,“城中村”的安全管理像拆“盲盒”,总会有新挑战。在600多公里外,江西赣州章贡区新赣南路社区党工委书记黄霖也深有同感。新赣南路社区,这个占地0.27平方公里的老旧社区,住着1810户人家,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三成,不仅面临老旧房屋多、基础设施薄弱等“老问题”,还因紧邻景区,存在人流骤增风险,加上涉水隐患,安全治理压力格外大。
国务院安委会2024年年初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聚焦基层一线,坚持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如今,两个社区正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精准施策,探索基层应急治理的新路径,让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最前一道防线”。
在“乱麻”中建起安全“新防线”
“城中村”与老旧小区的安全治理,难在“杂”与“散”。人口结构复杂导致需求多元,基础设施薄弱加剧风险隐患,而治理力量分散又使得问题难以及时解决。
三衢社区下辖的花园前新村是一个典型的拆迁安置型“城中村”。30多年来,370栋自建房在此拔地而起,如今大多成了出租屋。110余家外卖店扎堆聚集,让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外卖村”。余海雁用“六多六乱”概括社区曾经的治理难点:外卖商户多、流动人口多、消防隐患多、老旧房屋多、群众投诉多、领导关注多;由此衍生出执照乱用、杂物乱堆、违章乱搭、污水乱排、私拉乱接、车辆乱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
面对这团“乱麻”,三衢社区在深入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过程中,找到了治理“新路子”——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三循环”机制。余海雁解释,“三循环”分别是以街道、共建单位、联动单位为架构的社区共治“大循环”,统筹资源、破解跨区域难题;以社区、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为主体的小区自治“小循环”,聚焦小区日常管理与服务;以在职党员、网格员、志愿者为核心的楼栋善治“微循环”,这些人扎根楼栋一线,打通治理“最后一米”。
“微循环”是闭环治理的“毛细血管”。花园前新村被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设有网格长、网格员、网格志愿者,负责日常隐患巡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他们围绕“火、电、车、人、口”五类隐患,落实线路改造、设施配备等整改措施,形成“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的闭环机制。余海雁说:“确保问题真发现、真解决、真见效。”
去年3月19日,村里一个租户的电动自行车突然起火,网格志愿者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社区,社区应急消防服务站队员也冲了过去。余海雁回忆,当时火“噌”一下就蹿出去了,这是她第一次直观感受到电动自行车着火,“火势原来是这么猛。”于是,她和应急消防服务站队员以及房东一起快速处理了险情。
今年5月5日,村里一家外卖店的油烟机由于长时间未清理,油污堆积起火,店主第一时间利用店内自备的灭火器将火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余海雁感慨,一起又一起险情能快速化解,靠的是日常排查到位、应急工具配齐、居民技能过关。
对于基层应急管理来说,解决安全隐患更离不开硬件的改造。2022年,借着老旧小区改造的“东风”,花园前新村争取2180万元改造资金。工程队拆除1000多处占路台阶,拓宽6条消防通道和24条内部支路,连此前无法通行的小巷也能容消防车进出。她说,在2022年以前,大车开进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如今的花园前新村焕然一新。原来租客进村找房,像进了“迷宫”。如今,小区门口网格图,门牌号、逃生通道一目了然,主要路口的疏散指示图清晰醒目,居民遇险情能快速找到出口。
“多头管”变成“一人统筹”
在多元协同破解治理困局的基础上,新赣南路社区的“微循环”破局之道还在于基层管理上的精简,将“多头管”变成“一人统筹”。
机制创新为基层治理提效。江西积极推动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及时防范化解基层安全风险隐患,筑牢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以前,村一级有安全员、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山塘水库管理员、河道巡护员、交通劝导员、食品安全协管(信息员)等,虽然人多,但职责分散、相互割裂,经常出现灾情报送链脱节和工作断档。”赣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梅旭军说。
过去社区应急管理事务像“九龙治水”,安全员、灾害信息员、河道巡护员等岗位各管一摊,遇到复杂情况反而容易脱节。如今,新赣南路社区的90后应急管理员何雨薇统筹这些角色,牵头抓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和第一响应,提前摸排处置隐患。
今年刚任职的何雨薇,负责6个网格、1800多户、4000多人的应急事务,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中,与网格员开展隐患排查、防汛防台风等工作。
何雨薇与网格员每天巡查两次,重点检查“九小场所”消防设施、危旧房墙体、水域防护栏,汛期还要关注清水塘水位防溺水。
“一人统筹”在应急处置中优势凸显。7月初,社区居民看到一户人家的阳台有浓烟冒出,便立即联系了网格员,网格员报告给了何雨薇,何雨薇便立即联系物业、消防站的相关人员,多方一起上门处置。她说,烟从室内冒出来,她不清楚着火点,有无人员伤亡,“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经过了解,一个高中生在家点蚊香睡觉,蚊香引燃了垃圾桶,着火点不大,但烟大,而高中生在另外一个房间睡觉,未发现屋内起火。消防员带着灭火器,社区工作人员拿着楼道里的灭火器,快速扑灭了起火点,从他们进门到离开居民家,用时不到10分钟。
风险动态变化,治理需常“回头看”。针对“店铺开关频繁,装修易违规改造”,何雨薇复查重开店铺,重点检查电路和消防设施等。
“守护了一方老百姓,心里有成就感,减少了辖区的安全隐患,这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何雨薇说,居民发现问题会及时反馈,甚至比他们更快,“这很幸福”。
治理单元变得更小了,治理也更精准了。黄霖说,将人员力量下沉到网格中,对基层治理更有利,也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的力度,推动力量、资源和服务优化。
在赣州市辖区4000多个行政村(社区),像何雨薇这样的专(兼)职村(社区)应急管理员共有4000多人,村级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
“应急管理员是基层的‘眼睛、耳朵、嘴巴’,相当于社区安全生产‘总管’,网格员协助。”赣州市应急管理局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长徐明说,从“多头管”到“多元合一”,成效显著,赣州成功避险案例从零星几起增至32起,居江西省首位。
拧成治理“一股绳”
城中村窄巷与老旧小区楼道,安全隐患如隐匿藤蔓。基层应急管理员虽努力织“安全网”,但面对复杂问题,力量仍相对有限。如何把这张网织得更牢?
在“城中村”,老旧房屋安全隐患多且隐蔽。花园前新村房屋老旧、多出租,商户体量大、风险高,还存在二次装修导致房屋破坏的隐患。余海雁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家拧成一股绳,谋在一起,干在一起。”
前置审批成为花园前新村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一环。余海雁介绍,社区联合当地相关部门,对商户开店进行前置审批。商家办理营业执照前,需经过消防评估、房屋鉴定,经社区盖章才能进入审批流程。该社区将消防评估、责任承诺、房屋鉴定、教育培训作为执照审批前置条件,既掌握租户情况,又提前“排雷”。
起初,村里不少房东对此很抵触,觉得“多此一举”,后来经过社区网格员的劝说,房东们也算明白这本“经济账”:房子安全了,租金才稳,租户也愿意长租。如今,商户开店会主动带房屋鉴定报告,社区应急消防服务站工作人员也会提前上门指导配齐消防设施。
在新赣南路社区,黄霖找到的破局新方法是用“四个一”织密老城区的安全网,即建强一支14人的应急队伍,打造应急服务阵地,织密71个网格,用好数字化平台。
硬件改造同样是赣州破局的重要一招。新赣南路社区的改造从“拆”字入手:拆除22个堵塞通道的柴间、16处违章搭建、十余栋危旧房和多处围墙,将22个独立分散的小区整合为连片“大社区”,打通并拓宽6条消防通道。
防盗网改造的紧迫感源于惨痛教训。2024年1月24日,江西省新余市一临街店铺发生火灾,事故导致39人死亡、9人受伤。火灾原因是负一楼正在进行冷库装修,冷库建设施工单位违规建设冷库时起火,瞬间产生大量有毒浓烟。因为整栋楼仅有一个狭窄楼梯,且地下一层与一层共用,无防火分隔,浓烟迅速蔓延至二楼。二楼培训机构外安装防盗网和广告牌,人员被困教室,无法及时逃生。
为吸取教训,江西多市开展“拆牌、破网、清通道”专项行动,新赣南路社区拆除819户封闭式防盗网,打开“生命窗”。
治理力量的延伸,不止于部门协同。花园前新村有100多位外卖员,这些外卖骑手也成为移动的安全“哨兵”,他们时常穿梭于村庄,成了应急治理的重要帮手。居住在村里的外卖骑手胡文成,在雨夜“捡到”两岁女孩,与民警一起帮助女孩寻找家人。另一名外卖骑手姜勇,送餐途中发现台风造成雨棚悬挂空中,存在掉落伤人隐患,及时拍照通知社区。
从余海雁到何雨薇,一个扎根30年的“老书记”,一个90后应急“新总管”,隔着600公里,却用同一套逻辑作答这道治理难题:当治理单元下沉到楼栋、风险关口前移到审批、应急责任压实到“一人”,多方力量合力筑牢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让“城中村”与老旧小区的安全治理,从“头痛医头”真正迈向“系统重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