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实习生 孙楠
无需气管插管维持呼吸、不用粗胸管引流、术后短时间即可拔除辅助管路——这项以“去插管”为核心特色的无管微创技术,正重新定义胸外科手术的操作范式。日前,记者跟随“无管中国行”宣传活动,走进肺肿瘤早筛与无管微创技术联盟盟员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地探访这项技术如何让胸外科手术告别“插管依赖”,实现更贴合生理状态的微创突破。
作为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首创的技术,无管微创技术已在该院胸外科落地实践并逐步推广。
技术革新:从“有创干预”到“生理适配”
“无管微创的核心,是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有创操作对患者生理系统的干预。”该院胸外科肺一病房主任徐海教授解释。与传统胸外科手术相比,这项技术的关键突破在于“去插管化”。不仅省去了维持呼吸的气管插管,还根据患者情况减少或去除引流用的胸管、排尿用的尿管,核心是通过技术优化替代传统插管的功能。
从技术原理看,无管微创技术对麻醉方案进行了根本性调整。该院麻醉科副主任黄宁介绍,传统全麻需依赖“镇静、镇痛、肌松”三大要素,其中肌松药会抑制患者自主呼吸,必须通过气管插管维持术中氧供。而无管技术需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因此要“砍掉”肌松药,转而通过复合麻醉方案弥补。“这不是简单的‘少插一根管’,而是对手术全流程的精准重构。”黄宁教授强调。数据显示,该技术可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降低术后患者气道刺激引发的长期咳嗽。
传统胸外科手术中,气管插管、28-36F的粗胸管是“标配”,这些有创操作虽保障了手术安全,却带来了明显的术后负担。该院副院长孟庆威介绍,传统肺癌手术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约7—14天,且需面对插管引发的咽喉不适、胸管导致的疼痛等问题,部分患者甚至因排床等待10—15天。
无管微创技术则通过“技术替代”实现了术后恢复的提速。由于无需气管插管,避免气道黏膜损伤。必要时胸管改用的微管,仅为传统胸管直径的1/4,术后若患者无漏气,24小时内即可拔除。也因此,大部分使用该技术的患者术后1—2天即可出院,部分年轻患者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床位周转率大幅提升,缓解了胸外科“一床难求”的困境。
与此同时,无管微创技术也节省了患者的医疗成本,一方面省去气管插管等耗材费用,另一方面缩短住院时间,让整体医疗费用大大降低。
难度升级:麻醉与外科的“双重进阶”
这项看似“简化”的技术,实则对医疗团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其落地依赖于麻醉与外科的深度协同。
黄宁介绍,胸科麻醉本身是外科麻醉中的“高难度领域”,需3—5年经验才能独立开展,而无管麻醉则在此基础上再设门槛——仅允许副高级以上职称且有3年以上胸科麻醉经验的医生操作。黄宁教授解释,术中需“眼睛不离开监护仪”,实时调整麻醉深度:若患者出现咳嗽、体动,需立即追加镇痛药;若呼末二氧化碳分压过高,需通过调整呼吸参数或辅助通气降低风险。“传统麻醉是‘按流程给药’,无管麻醉则是‘动态精准调控’,每台手术都是一次个体化的生理平衡实践。”
对于外科团队来说,这一技术更是从“熟练操作”到“精细掌控”的跨越。该院胸外科肺三病房主任王俊丰教授表示,胸外科医生的成长周期本就长达10—15年,无管技术进一步要求医生具备“在动态中精准操作”的能力。由于患者保留自主呼吸,肺部会随呼吸运动轻微摆动,医生需预判呼吸频率与幅度,在1—2秒的呼吸间隙完成精准切割、止血等操作,手术时间虽与传统手术相近,但操作精度要求进一步提升。
此外,多学科协作也是该技术落地的关键。该院组织胸外科、麻醉科、护理团队前往广东,向何建行教授团队学习,多团队定期开展术前会诊,评估患者BMI(需≤25)、肺功能、手术时长等指标,排除二氧化碳蓄积风险。
“传统手术是‘先保障安全,再考虑恢复’,无管技术则是‘以生理适配为核心,重构安全标准’。”王俊丰教授表示,由于北方地区肺肿瘤患者多伴长期炎症,肺质量较差,术后易出现漏气,团队将南方“软淋巴结”手术经验与北方“硬淋巴结、高钙化”的患者特点结合,形成了本土化的技术规范。操作中,会针对性保留细胸管,待漏气停止后立即拔除,既兼顾了地域患者特点,又未偏离无管技术的核心优势。
目前,该院已开展无管微创手术超120例,已覆盖常规胸外科手术,下一步计划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等领域推广。从临床反馈看,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医疗效率,更重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孟庆威说,无管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微创”,更在于通过科技进步,让患者从“害怕手术”转向“主动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