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不要让AI孤军奋战,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完全替代人

2025-10-24 来源:新浪财经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替代与赋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没有一项技术可以完全替代人,人在‘人工智能+’创新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10月17日,在新金融联盟主办的“‘人工智能+’驱动下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创新”内部研讨会上,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在主题交流中强调。

刘晓春认为,当前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多集中于为它“服务”,比如数据治理、模型训练、责任界定。要让人工智能很好地为我们服务,我们先得很好地为它“服务”。

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也作了主题交流;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邮政储蓄银行总工程师徐朝辉、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官孙芳滔、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龚伟华、深信服科技行业总部首席技术官杨闯发表主题演讲。

本次会议亦是国家级的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26家银行、50家非银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参会。以下为刘晓春发言全文。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刘晓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刘晓春

关于金融机构应用人工智能创新,有专家以“积极、谨慎”概括行业特点,我则用“积极、冷静”概括,这也充分反映了各行业的差异,而不是千篇一律。我主要从宏观层面谈四点思考,既与人工智能有关,也与科技应用有关。

一、坚守金融本质是技术应用的前提

不管用什么技术,金融的本质不变。当前社会上部分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仍停留在“互联网+”时期的叙事。金融的核心规律并未因技术更迭而改变。举个例子,银行从手工记账到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过程中,技术优化的是操作环节为防操作风险而设定的岗位制约流程,而非会计分录或核算的本质。技术逻辑确保会计分录和核算准确后,传统人工复核环节可削减,但金融业务的底层逻辑仍需坚持。此前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正是因混淆了技术效率与金融本质所致。

无论用人工智能还是其他技术,创新需把握三大技术。

首要是金融技术,即业务能力,这决定相关数据取舍与应用逻辑。银行数据并不少,关键在于能不能用,怎么用。有时候数据越多并不保证结果越好。

其次为制度技术,如注册制改革。注册制是制度的创新,但它是在业务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因为要认识股票发行的规律、规则、风险,才能创造出这个制度。但这一创新并不需要科学技术。制度很重要,技术能用不能用,怎么用,最后都需要制度来规定。

最后是科学技术,也就是作为工具服务于前两者。

二、人的主导地位不可替代

人在“人工智能+”创新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技术上。人工智能需由人类赋予应用场景,而非自主创造价值。当前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多集中于为它“服务”,比如数据治理、模型训练、责任界定。所以,要让人工智能很好地为我们服务,我们先得很好地为它“服务”。

关于人才问题。一方面,用了技术以后,不需要动脑筋的、基础操作岗位可能会简化;另一方面,具备更强业务能力的人才是驾驭技术的关键。现有人才怎么转型需要考虑,不能既要又要,刚毕业的年轻人不可能是“老法师”,但想做好模型没有“老法师”是不行的,既精通业务又精通技术的人才不可能是现成的。现有人员转型,不仅是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也是转型后驾驭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需要。不可能模型建成后,人就无所谓了。

举个例子,前两年不少互联网银行都在说信贷审批“零人工干预”,现在说得少了,因为“零人工干预”发放的贷款资产质量并没有优势,而加入人工干预后,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了。完全依赖“零干预”模型的机构,它的风控效果未必优于人机协同模式。人工干预的成本远低于不良资产损失,并且能显著提升风控质效。所以人和技术、人和人工智能互相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可能是要考虑的。

三、技术与业务的适配性决定实效

没有一项技术可以完全替代人。ChatGPT出来后,有人问银行哪些岗位可以被替代。我觉得一个都替代不了。为什么?这取决于适配性的问题。哪些技术是可以替代人工的,哪些技术是赋能人工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在整个业务或是部分业务环节,可能需要不同的技术,甚至不同的人工智能类型。并不是说技术难度越高越好,或者越先进越好,而在于特定的业务和业务环节用哪个技术更顺、更方便、更简单、更适用。技术选型应遵循“适用优于先进”原则,如果非要在不合适的地方用人工智能,商业化上是不能成功的。

还有技术边界问题,边界就是技术的特点在哪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长,人工智能有人工智能的特长。当前银行普遍将大模型应用于内部辅助而非直接对客决策,正是基于对技术边界的清醒认知。

四、成本效益是技术落地的核心考量

有专家提到人工智能应用的成本收益鸿沟问题,提到不追求模型大而追求应用的精准,我也很关注精准的问题。银行用技术不是为了用技术而用,而是要通过技术获得更多盈利,技术投入应该是服务效益提升的。尤其对中小机构而言,一定要区分高频与低频业务、关键风险与偶发风险,集中资源投入于高价值场景。

举个例子,某家做新材料的科技企业,其他银行根据常规风险评估只给它授信50万元,有家银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收集分析材料新到什么程度,技术难度在哪,对经济有什么影响。更深层次分析这家企业生产的材料有多少,在产业链中处于什么位置,终端的客户是谁等等。通过多维度数据整合,最终银行给它授信200万元。这个案例非常经典,信贷管理不能光靠担保和财务报表,要全面分析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以确定其真正的风险所在,去除一些风险假象。但如果这家银行这类新材料企业只有这一家,研发这套模型的成本可能远远高于200万元贷款的利息收入,那就不能说这是成功的创新应用。

用人工智能能够提升信贷决策效率和准确性,但是模型开发、数据采购、系统运营等有庞大的隐形成本。所以,“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应用创新,从整体投入多少,到每一个业务领域,甚至每一个业务品种,都需要考虑成本核算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沈世乔】
转载请注明来源:财信网(财信中国)
刘晓春:不要让AI孤军奋战,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完全替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