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正式发布,这份涵盖 15 大章节、61 条内容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明确了下一个五年的发展目标,还勾勒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路径。这当中,有六大政策亮点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既回应了当下发展的痛点难点,更锚定了长远发展的核心方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力与创新智慧。
一、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建议》明确提出,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同时强化基础研究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优化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环境,并将人工智能作为数智技术创新的核心抓手,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产业应用制高点。
该段政策的本质是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其战略意义在于破解“卡脖子”困局,掌握发展主动权,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
从安全层面看,当前全球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隐患,而超常规攻关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突破”的战略转变,通过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领域,能够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根本且强有力的保障。
从发展动能看,基础研究投入的持续加码与创新环境的优化,直指“源头创新不足”的短板。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长期低于10%,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15%~25%的普遍水平。基于这一背景,《建议》提出的“体系化布局”将推动基础研究从零散突破转向系统推进,而“人工智能+”行动则依托技术来为千行百业赋能,助力催生科研范式变革与产业形态升级,继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从全球竞争看,《建议》在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技术领域进行了前瞻布局,同时还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方面抢先发力,如此形成了“补短板”与“筑长板”的双重发力格局,既解决当下发展难题,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战略制高点,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实体经济根基
《建议》确立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三维发力来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同时要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并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等内容。
考虑到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一政策亮点的核心意义自然在于破解产业结构失衡、部分产业大而不强等突出问题,从而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从结构优化维度来看,该发展路径打破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割裂状态,形成了“传统产业升级提供稳定底盘、新兴产业壮大形成增长引擎、未来产业布局抢占发展先机”的协同发展格局,既保持了制造业合理比重,又可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从动能转换维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与未来产业的提前布局,恰逢其时地回应了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性要求。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已形成全产业链优势,但产业集中度与核心技术掌控力仍有提升空间,集群化发展将通过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提升创新效率;而在氢能、核聚变能等未来领域的探索,通过建立“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既鼓励创新探索,又有效防控风险,为产业持续发展储备后劲。
从主体培育维度来看,《建议》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支持与独角兽企业的培育,直指“产业生态断层”问题。通过推动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既能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又能激活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这不仅能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更能扩大就业容量、增强经济韧性,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多元活力。
三、以法治保障民营经济发展,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建议》明确提出“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同时强化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加强对强制措施的司法监督,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
众所周知,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主体,它们贡献了我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其发展活力直接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如何。而该政策的核心意义,无疑是在于通过法治手段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并释放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从制度层面看,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落实,标志着管理层对民营经济的保障由“政策激励”向“法律护航”的根本性转变。事实上,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等方面面临的隐性壁垒,本质上是制度保障的缺失,而《建议》提出“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等法治保障内容,旨在从根本上消除“玻璃门”、“旋转门” 等隐性壁垒,让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从而敢拼敢闯。
从创新层面看,民营经济无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尤其是在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尤为突出。通过强化产权保护与司法监督,既能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又能降低其创新风险,激发民营经济持续创新的动力,这与《建议》中“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亦是高度契合,在激活微观主体创新活力的同时,也能够为产业升级提供源头动力。
从就业与民生层面看,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建议》对其发展的支持,既能稳定就业大局,又能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费,继而形成“企业发展→就业增加→消费提振 →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四、深化产学研协同,构建创新生态闭环
《建议》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部署,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旨在通过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举措夯实人才基础,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推进技术攻关,支持港澳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协同机制。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一环在于打通“教育→人才→科技→产业”这一链条,而该部分政策的意义显然是在于打破传统部门分割的壁垒,从而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的创新生态。
从人才供给端看,义务教育年限的探索延长与免费教育范围的扩大,直指“基础教育不均衡”与“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需求”等问题,而通过提升全民教育水平,可以为高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能通过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流动,为创新注入多元人才活力。
从创新协同端看,产学研协同机制的建立,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与产业脱节、科技与市场分离”的痛点。教育体系根据产业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科技攻关围绕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展开,金融资本精准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形成“需求牵引创新、创新对接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闭环,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既通过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培养人才,又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推进技术攻关,更通过创业投资支持成果转化,加速产业成熟。
从国际人才合作看,支持港澳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充分利用了港澳“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既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参与我国创新事业,又能通过人才流动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形成“本土人才培育+国际人才引进”的双轮驱动格局。
从长远发展看,这一协同机制的构建,不仅能解决当下创新资源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更能培育可持续的创新能力,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积累,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五、惠民生与促消费协同,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建议》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作为核心目标之一,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举措包括落实带薪错峰休假、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限制性措施、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通过“促就业、增收入、优服务、扩消费”的组合拳,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上述政策内容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民生福祉,更在于通过民生改善激活内需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消费提振层面看,落实带薪错峰休假与清理消费限制性措施,直指消费潜力释放的制度性障碍。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假期不足、消费限制等因素制约了服务消费与大宗商品消费的增长,《建议》的相关举措将直接拉动旅游、文化、汽车、住房等重点领域消费,同时通过“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实现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继而形成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互促共进的全新格局。
从收入与就业层面看,民生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发力,有助于形成“收入增长→消费提振→经济增长→就业增加” 的良性循环。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直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而消费的扩大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既解决了民生关切,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内生动力,避免了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从共同富裕层面看,免费教育范围的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直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通过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能有效促进社会流动,让更多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则为弱势群体提供兜底保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六、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高质量发展屏障
《建议》将“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列为核心目标之一,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大预防和打击电诈犯罪力度、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等举措,同时强化重要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构建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
需知,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该项政策的意义在于构建国家级“大安全”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从公共安全角度看,《建议》表达了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思路,改变了过去“重处置、轻预防”的传统模式,通过加强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安全生产监管,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这既能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又能避免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例如对重特大事故的遏制,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
从社会安全角度看,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毒品犯罪等的打击力度,与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相结合,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而安全感的提升是消费信心、投资信心的重要基础,只有社会环境稳定,才能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安心发展、居民放心消费,为经济增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从国家安全体系角度看,《建议》将安全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了“产业安全、公共安全、社会安全”相互支撑的安全体系。在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障产业链安全;在公共领域,事前预防转型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在社会领域,常态化治理保障社会稳定,这种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结语:在战略协同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建议》提出的上述六大政策亮点,并非孤立存在的政策举措,而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战略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民生改善奠定基础,民营经济发展激活微观主体活力,产学研协同为创新提供动力,民生与消费升级扩大内需市场,安全保障为发展守住底线。这一战略体系既立足当下解决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布局未来发展,既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定力,又保持开放合作的战略胸襟。
总而言之,“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向2035年远景目标迈进的关键五年,六大政策亮点所勾勒的发展路径,既回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保障民生福祉、筑牢安全屏障,我国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文作者介绍:星图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专注研究消费零售、数字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